近日,EOSIO、Stemmit、Bitshares 的创始人以及 Block.One 的 CTO Dan Larimer(以下简称 BM)先生发布了一篇新文章。在文章中,他跟大家分享了一些可能会影响区块链技术选择,但却极易被人忽视的细节问题。
文中讨论了主要讨论了以下 4 个问题:
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:
在各种区块链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治理系统在发挥作用,但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。
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采用的 POW 机制中,所有节点都需要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,这拖慢了网络性能。
再比如 EOS 采用的 DPoS 机制中,仅 21 个超级节点负责出块,具备了很大的灵活性,网络性能由此提高。
其他权益证明系统(例如 Ouroboros),因为模拟抵押挖矿,因而也需要消耗大量网络资源。
当您有一个开放的无需“信任”的生成器集时,您的代码必须在性能上做出妥协,而这可以通过使用像 DPoS 这样的“无需信任但需验证”的系统来避免这样的问题。
您对共识算法的选择影响的不仅仅是如何达成共识。
(D)PoW 和 DPoS 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相似,因为在 (D)PoW 上,治理层面上以矿机为 代表的硬件所有者在 DPoS 系统中对应的是代币持有者。
实际上,最早一批参与者通过早期的挖矿能力控制了绝大部分的网络,就像代币持有者在 DPoS 上所做的一切一样。
因此,在审查风险方面, (D)PoW 的做法是规定至少 51% 的主要由矿池持有的所有挖矿权进行去中心化管理,这相当于 DPoS 中的区块生产者。
如此一来,想要审查比特币或以太坊交易仅需 3-4 个代表(池)即可,但在采用 DPoS 机制的 EOS 上,改变一个重要决策至少需要说服 8 个以上的节点。
做到“在区块内的信息中达到客观确定性”这一点,区块链才真正具有拜占庭容错能力,然而很多区块链只能做到“主观确定性”或者“最终确定性”。
“主观确定性”的区块链包括:
“最终确定性”的区块链包括:
开放式系统往往缺乏最终性和任何形式的“信任”,因此它们受到性能、治理和延迟的限制。
缺乏客观确定性增加了区块链间通信(IBC)的难度。
因为链间通信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确定第一条链传输的信息。就比特币而言,它通常要等待多达 6 个以上的确认。
由于这个原因,主观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 IBC 系统中区块链之间的延迟,但在具有主观确定性的区块链中,IBC 可以在几秒钟内处理。
换句话说,拥有一个具有主观确定性和高延迟的链间通信,且无法在治理层利用“信任但需要验证”进行优化的区块链,那‘更去中心化的开放式共识算法’有什么好处?
随着有关共识算法和去中心化的争论愈演愈烈,聪明的观察者要求所有技术权衡的全部代价都被计算在内,这一点势在必行。
请记住“所有区块链魔术都是伴随代价的”,确保您在将项目交付给任何特定的智能合约平台之前,阅读过其平台细则。
来源:
最近 Colin 经常在自己的 YouTube 节目 Colin Talks Crypto 中分享他对 Cardano(ADA)的看法。鉴于他收到的许多不看好的评论,他想整理一下然后给社区详细说明他得出结论的原因。通过 Colin 的观点...
今年 1 月 21 日,韩国军事组织(MMA)基于 EOSIO 软件启动了其专属区块链,并上线了一个去中心化身份认证(DID)系统。这是第一次在公共机构上用区块链技术部署 DID 系统。我们可以预测,这次的尝试将为区块链行业提供一个非常典...